铅笔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铅笔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人民调解员说变迁群众越来越懂法调解方式也从硬变软

发布时间:2021-01-09 01:15:18 阅读: 来源:铅笔厂家

长丰县司法局下塘司法所司法助理员、下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王庆德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王庆德现任长丰县司法局下塘司法所司法助理员、下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在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0多年,尽全力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30多年来,他用一双铁打般的脚板,行走于乡村邻里之间,为民“说事”、解忧,用真心做事,用真情化人。与此同时,他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一线调解工作方方面面的变迁和发展。

基层调解员的工作环境变了

时光机倒回到1986年,王庆德那会刚刚高中毕业,正好赶上下塘镇成立乡镇司法治安办公室急需招聘人员,王庆德有幸被录用了。

“1986年前社会上还没有专职的调解员,都是民政部门负责调解。”王庆德就这样成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批基层调解员。他回忆,当时的工作比较繁杂,一方面要调节社会治安,一方面调节民间纠纷,同时还需进行“一五”普法。

刚工作那会的办公条件还是很简陋的。王庆德和四个同事就挤在一间20平左右的办公室里,五张桌子一摆就开始办公起来,在炎热的夏天里也不过就头顶上的一把吊扇驱暑。

八十年代的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才刚刚迈开,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交通工具更是少之又少。王庆德回忆,那时候到村里调解纯靠两条腿步行,几乎天天都要跑几个行政村。由于农村里路不好走,他就每天穿着解放鞋来回奔波在工作的路上,可谓是真正的“脚上沾满泥土”,一年穿坏两三双解放鞋对他来说是常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环境也随之变了样。由于王庆德在下塘镇工作时间较长,辖区群众一致认为他处事公、业务精、熟悉当地情况,很多群众到司法所来点名到姓要他主持调解纠纷。遇到这种情况,无论他有多忙,只要群众找到他,他从不推诿,热情接待当事人,总能使双方当事人满意而归。为此,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他于2012年在下塘镇调委会设立了“王庆德调解室”,进一步方便和满足群众需求。如今,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配上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大大提升了基层调解员的办公效率。

与此同时,王庆德的下乡交通工具也经历了由两条腿、自行车到电瓶车的变迁。如果调解工作在外地,王庆德还可以申请司法所派公车送他去进行调解,这也为年过半百的他减轻了不少工作负担。

2011年秋, 90多岁的老人严某因五个子女赡养问题产生纠纷。由于几个姐妹分别住在不同地方,给调解带来难度。但王庆德丝毫没有畏难情绪,他先后到合肥、淮南等地,耐心地与四姐妹逐个谈心沟通。王庆德笑着说,以前调解工作涉及到在外地的不仅跑断腿还战线长,现在工作条件好了,司法所派了一辆车协同他去外地开展调解,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不然严老的事情不能那么快处理好。

通过10多天的努力,最后,老人的4个女儿同意每人每月支付150元赡养费,由儿子赡养父亲到临终,如老人生病所需费用由五子女平摊,赡养费由王庆德代为转交。当有人问五子女为什么要由王庆德转交赡养费时,他们说:“很简单,我们信赖他。”

基层群众主要的纠纷类型和法律意识变了

王庆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群众的邻里纠纷和生产生活纠纷占据了他调解的大部分事宜。而现在基层群众需要调解的大多是婚姻家庭纠纷和经济合同类的纠纷。

“30年前,由于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健全,吵嘴打架的事情比较多,群众倾向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一年我都要调解百余起打架事件。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化,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开始懂法服法,调解工作也从硬方式转变为软方式。”王庆德说。

2017年6月,赵店村的严女士找到王庆德,要求他为其调解自己的婚姻纠纷。原来严女士与丈夫刘某结婚已十八年,育有两个女儿,两夫妻还共同在集镇购买了两套房屋,日子本该过得和和美美。丈夫刘某长期在上海打工,一日突然回家要找严女士离婚。刘某以感情不和,与严女士生了两个女儿没能为家族传宗接代为理由要求离婚,并且要求给他一半的房产。严女士不同意,无奈之下找到了王庆德要求维权。

刘某一向顾家,夫妻感情十余年早已是相濡以沫,丈夫突如其来提出的离婚让严女士怀疑丈夫在外出轨,可苦于没有任何证据。王庆德得知情况后开始调查取证,并对刘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虽然并没有打消刘某的离婚念头,但是最终劝说刘某放弃了小女儿的抚养权和两套房产,双方达成离婚协议。

王庆德说,以前他每年都要处理十几起因为家庭婚姻纠纷而引发的闹丧案件,两口子吵架一言不合就寻短见的事也时有发生。如今大家思想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提高了,觉得过不到一块就选择离婚,这也就伴随了如今离婚率逐渐提升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老百姓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态度也从“不清不楚”转变到“十分认可”。王庆德告诉记者:“刚刚工作的时候,老百姓们不是很了解人民调解工作,只是抱着一种了事的态度来寻求调解。自从《人民调解法》颁布以来,调解工作开始有法可依,群众对于调解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为大部分群众都不愿意打官司,打官司成本高,所以更倾向调解。”

变中不变的是基层调解员要吃得了亏、咽得下苦

虽然王庆德在工作中扮演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可是三十年来调解员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咸他也可谓皆尝遍。一般上报到王庆德这的都是疑难又棘手的案件,亲朋好友调解不了,村委会也处理不了。而棘手的纠纷又伴随着群众情绪的激烈化,在调解过程中他被火冒三丈的当事人骂过,被人扬言要打过,也遭到过蓄意报复,但是这位憨厚的老大哥选择了把苦往肚里咽。

2008年8月,农民工严某在工地溺水身亡,事发后死者亲属组织了四五十人要到公司闹丧。王庆德拦下闹丧车辆,死者亲属情绪激动,下车后对王庆德恶语相加,推推搡搡。王庆德耐心劝导,并承诺三日内给予答复。

王庆德冒着高温酷暑连续两昼夜,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明确了公司、承建工程队以及死者自己三方的责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于法于情于理地说服了涉案三方。一场闹丧纠纷在他几天来不知疲倦地来回奔波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一般我们会理解当事人的心情,毕竟群众有纠纷心情难免是急躁的,但是我们一般都能体谅,并选择包容。”王庆德说,做人要能吃得了亏,做事要能吃得了苦,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诉求,是他毕生的追求。

三十年来,王庆德一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在岗在位认真履责,尽全力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受到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共调解各类纠纷2000余起,制止群众械斗120多起,防止纠纷激化150余起,预防犯罪140余起,受理的民间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以上。没有发生过因调解不及时或调解不力引起矛盾激化和非正常死亡现象。他先后被授予合肥市“百佳人民调解员”、合肥市“防止民间纠纷激化先进工作者”、合肥市“先进人民调解员”和省“双百佳人民调解员”。2013年8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14年被评为省“最美人民调解员”。(记者 汪乔 实习生 王莹莹)

【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与平凡相伴

改写自相矛盾

那到底是什么

我家就好像一碗杂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