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铅笔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四大因素影响当前农村金融稳定-【新闻】通脱木属

发布时间:2021-04-20 13:41:31 阅读: 来源:铅笔厂家

四大因素影响当前农村金融稳定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村金融的稳定直接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对“三农”政策的落实。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一些诸如“供血不足”等现实中的问题。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如果任其恶性发展,可能影响整个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因此,研究农村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探索影响农村金融稳定与发展的各项相关因素,在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1、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金融抑制现象十分严重。

资金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也是农村经济运行的血液。一直以来,由于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金融发展很不平衡,我国农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农村金融抑制现象很为严重。据农业部统计资料,2004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15%,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占用的贷款余额不足6%。中国农民和农村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贷支持不足30%。整个农村经济资金的长期短缺,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的扩大再生产。

首先,体制上,为农村服务的金融机构相当缺乏、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在我国各个城市,已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各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纷纷抢滩的繁荣格局;而在农村,其金融布局严重失衡。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农村金融机构布局相对较完善,农村商业金融较发达;而在中西部地区,虽然形式上有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的农业银行和地方性的农村信用社,但实际上,农业发展银行在98年将政策性的任务划转农业银行后,演变成了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的单一性的金融机构;而农业银行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实际改变了其面向农村的经营方向,转向了工商业,目前,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实质上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国家对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有着深深的缺陷。与此同时,随着国有商行经营策略的转变,向大城市的集中,其设立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也大量被裁撤;而农村信用社为了自身的经营与发展,也选择了规模经营、撤并集中之路,大量裁撤基层业务代办点。造成了事实上的服务于农村的金融网点严重缺位。以笔者所在的麻城市为例,1997年,麻城市农村贷款类金融机构有四家,其农村金融网点共有306个;而2005年6月,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其网点仅有102个。减幅达67%。因网点设置少,相隔较远,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想要最基本的存取款金融服务,都得翻山越岭几十里,更湟论办理信贷业务了。金融网点的裁撤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其次,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一是遍布于农村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不办理贷款业务,其吸收的大量资金全部被调离农村,充当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截至2002年底,邮政系统有31704个营业网点吸收储蓄,农村网点达20242个,且邮政储蓄规模发展较快,年增额从1998年的557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465亿元。至2002年底余额已达7363亿元,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二是各存在于市域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其资金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采取上划的方式汇至其上级行,加剧了农村资金的饥渴。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其资金流向并非100%投向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投向了城区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据资料显示,全国每年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达六千亿元之巨。农村现有正式金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从农村获取净储蓄的机制。农村经济剩余的持续流出,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再次,在现有的面对农村的信贷资金内,由于信贷体制障碍及诸多因素,农民从金融机构贷款难,也难以贷款。一是为防范风险,各金融机构面对农村的贷款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输向农村的资金要求提供相应的抵押、质押及不动产等担保,大部分欲借款农民因提供不出相应担保而被拒之正规金融门外;二是面向农村的贷款,在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的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的特点不相适应。由于经济的发展,农业逐渐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其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较长;而现有的贷款产品其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一年,与农村的金融需求不吻合;三是贷款利率上浮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由于其在农村金融的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化,对贷款一例实行上浮。其对支农贷款和小额农贷亦不例外。在笔者所在当地,其上浮幅度一般为50%,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四是贷款手续繁杂,令一般农民望而却步;五是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受信息、知识面及技术所限,很难找到合适的生产项目,并且由于没有适当的担保人,即便有政府推动,也不愿意向银行借款。

2、农村信用社抗险能力弱,独木难撑支农大局。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金融支持,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一枝独秀”的农村信用社,其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为欠缺,这亦构成农村金融风险的另一因素。一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其资本充足率偏低。由于历史及诸多原因,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偏高,有的地区其不良资金率甚至达到了60%,由于历年的资金消耗,资本没有渠道进行补给,其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甚至为负数。二是农村信用社没有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难以驾驭当前的农村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特别是在浮动利率制度下,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只是以高利率为贷款准入屏障,缺乏贷前对贷款人偿还本息能力的充分评估和贷款利率的合理定价。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存在着很大的资产风险。三是农村信用社面临宏观调控和微观深化改革的双重压力,综合 因素作用下,超负荷经营现象加剧。加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的压力。以笔者所在县市为例,今年元至6月份,新增存款456万元,而新增贷款12064万元,新增贷款是新增存款的26倍。过快的贷款增长亦蕴含着滋生新不良贷款的风险。

3、民间借贷风险难测,加剧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矛盾。

由于正规金融供给有限,农村资金的严重缺乏。作为一种补充,农村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发展迅速。农村金融领域二元结构明显。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式金融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式信贷机构的4倍。根据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2003年观察点农户来自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仅占年末借入款的19.27%,占年内累计借入款金额的36.09%。从局部的数据来看,部分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已有相当规模。民间借贷一方面注入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民间借贷一直处于排斥状态,未将之纳入正常监管范围,其无序的发展蕴含极大的风险性,加剧了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矛盾。

4、农村保险进展甚微,补偿机制缺乏。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现代农业所面临的许多风险,例如:自然风险、生态风险、市场风险等,依靠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无能为力的。面对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有效的农业保障体系应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坚强后盾。然而,现阶段,农民的保险意识微弱, 农业保险严重滞后:政府保险未见安排,商业保险踌躇不前,没有形成全国统一性的农业保障体系,我国的农业保险缺少政府的支持,并且,商业保险,其性质归根到底是为了赢利,其对农村的真正的保险、保障作用有限。我国农业保险的零碎与分散化,加大了农业风险度,加剧了农村金融不稳定因素。

上海阀门定位器公司

气动刀闸阀

上海阀门公司

气动阀门厂家